top of page

或許我們並沒有真的這麼了解自己


我記得近七年前剛開始師資培訓的時候,有一堂課一開始是這樣的動作:在散盤的坐姿下,兩手掌分別放在前額與後腦杓,手指保持不彎曲(因此掌心不會貼合或包覆著頭),然後在胸腔安靜不動的狀態下,開始讓兩手帶著頭往左往右來回轉動,額頭與後腦會輪流在掌根與手指間滑動。這個動作的概念是胸腔保持不動,讓頭頸獨立於胸腔而自由轉動;也就是讓頭頸與胸腔能夠分化。然而動作才開始沒多久,我就聽到老師說「讓胸腔安靜…..胸腔不會跟著轉動…有些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做的動作是甚麼」。我放眼放去,真的看到有些同學的胸腔是跟著頭一起轉動的,於是我才發現當我沒有專注在自己身上時,我以為自己正在做的動作,和我實際做出來的動作,真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現象在我開始教學後,也不斷地在不同的學員身上看見。或許,我們真的沒有像自己以為的那麼瞭解自己…


這讓我聯想到,這種來自對自己缺乏覺察力而形成的模式,會不會不只發生在動中覺察的課程中,也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如果我們生活中所做的動作或言行,實際上與我們自己認知的並不同,這對我們與他人又會造成甚麼影響呢?


上周在課後的分享與討論中,有幾位同學提到發現自己的覺察力增加了。有一位同學提到她長期肩頸痠痛在做復健,物理治療師總是會提到她有聳肩的習慣,但她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會聳肩;然而昨天她上班上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真的在聳肩,於是她就趕快把肩膀放鬆下來。另外有兩位戴矯正維持器的同學,也很共時地提到,最近都覺察到長期因配戴維持器造成咬合時不必要的張力來自哪裡,而找到可以讓自己放鬆咬合,甚至放鬆肩胸肌肉張力的新模式。


費登奎斯博士曾說:「不去學習盡可能深入地了解自己,我們就會限制自己的選擇 (Without learning to know ourselves as intimately as we possibly can we limit our choices)」。而「覺察」是關於了解自己的這種學習的關鍵要素。

26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