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探索髖關節的動中覺察課程,我做了一個新的嘗試,以較少的動作變化,帶大家花更多時間去更深入細緻地進行覺察,目的是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對於身體的感覺有更多的發現,因而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象。
由於是新的嘗試,同時這次學員組成剛好是新舊生各佔一半,帶起來也更有挑戰性。這三周以來,我也在每次課堂中都發現同學們有許多很有趣的(或不同於以往的)反應。從未接觸過費登奎斯課程的新生們,從第一堂課就幾乎全部都能感受到身體非常豐富的感受以及改善(在過往的課程中新生通常需要一些時間進入課程)。舊生的反應則比較多元:在那些以往動作習慣做的比較快或大(因此覺察的收穫較少)的同學中,有的發現過去自己很努力想盡辦法改善卻無效的問題,竟然在這些動作很單純卻細緻的覺察中就這麼獲得改善了,但也有覺得動作很少所以感覺不太到甚麼的同學;至於原本很能夠專注覺察並且有很多細緻發現的舊生們,有一位卻在一堂課中做出一些額外的動作而完全不自知。也有同學分享說她突然對自己身上的一些小部位有很清楚的印象,像是第二根腳趾頭或是下巴,這些平時幾乎沒有特別注意的部位。不只是學員們,包括我自己也在這樣的新嘗試中不斷地對自己有新的發現。
在這些課後分享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上完第一堂課骨盆時鐘之後,一位同學提到在骨盆的動作中,她感覺她不自主地一直想把頭抬起來,那種感覺有點像游泳時感覺不安全所以很想讓頭浮出水面的感覺,然而做完課程之後她感覺頭部的意象特別大,頸部整個放鬆了,眼睛也變得不需要費力就能輕鬆的看。
這個分享讓我直接聯想到的是在當年的師資培訓中,我的一位老師曾提到骨盆和頭部的連結與安全感有關,也就是當我們處在緊急時刻,我們的行動需要更快速時,會需要從核心(骨盆)與視覺(頭部)的連動,也就是我們必須立刻用視覺判定方向並用核心帶著身體快速行動,才能採取最快速而有利生存的應變。
意思是在我們的大腦有一種模式是在緊急時刻透過頭部與骨盆同時啟動,以便確保我們有更高的生存機會,因此可說頭部與骨盆的動作,也與一種危急時刻(以及不安全的情緒)產生關聯。然而若我們經常處於警戒的狀態,頭部與骨盆隨時準備同時啟動,就會發生像這位同學一樣的情形,當骨盆在動的時候,頭部也會有不必要的費力想一起動。
費登奎斯博士說過:「每一種情緒狀態都對應著一種個人化的、被制約的肌肉收縮模式,情緒狀態無法獨立存在於其外(To every emotional state corresponds a personal conditioned pattern of muscular contraction without which the emotional state has no existence)」。當肌肉模式改變之後,情緒模式也有機會隨之改變。正如他也提過的「透過身體來探索心靈與肌肉的一體性…肌肉的表現比較單純…所以身體取向會產生較快速、更直接的結果」。當我們身上有這種無意識下的慣性模式,透過覺察而被發現之後,大腦也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放下這些不必要的費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