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區辨力及更明確的自我意象,是費登奎斯方法對人們帶來深刻影響的一種層面。在上週走路課程的最後一堂課中,有一位平時覺察很細緻的同學,在課後分享時表示某一個動作他一直無法做到幅度夠大,然而事實上就我客觀的觀察,在這個動作中他是當天所有學員中動作幅度做得最明確可見的。究竟是甚麼造成了他主觀幅度與客觀幅度的差異?除了關於身體部位在空間中改變位置的體感區辨力之外,我們也延伸討論了關於「大」、「小」這種尺度的標準對他個人的意義。
這讓我想到「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這句話,從自我賦權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去思考或回想這把尺是從何而來的?這個動作該做多大才算大?對於身高180公分的人和身高150公分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嗎?我內心的這個標準這把尺,是來自某些權威人士嗎?還是我們的身體告訴我們的?
有另一位上課多年同學和我分享了這樣的心得:「我感覺自己這期的學習平穩多了!感謝老師耐心的教導陪伴,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在目的和意圖之外,更重要的是去經驗與覺察。有時在出現自我懷疑的時候,我會記起過去課堂常提到的實驗與嘗試,再跟著老師的引導語一步一步慢慢前進。
我也發現每天在家裡,只要像這樣躺下來感覺一下身體,也許什麼都不做,也許只是簡單地轉動骨盆,短短的五分鐘,竟也成為我每天的滋養,從墊子上起來的時候,是有能量的感覺,是有生命力的感覺」。
每次看到學員類似這樣的分享,就讓我心裡充滿感動!看見學員們能夠在課程中,從慣於過度努力、自我要求與自我懷疑,逐漸轉變為給自己時間和空間,不再要求自己在動作中一次到位、允許自己放下標準與意圖,改用實驗的心態在動作中進行探索;甚至把這種覺察的練習開始融入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也再次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
費登奎斯方法是一種有機學習的方法,對人們帶來的幫助也呈現於身心的各種層面。「自我賦權」是當初吸引我參加費登奎斯師資培訓的原因;「回到內在」則是我在課程中的意外收穫。隨著持續的學習,我發現這兩者是互相效力的;把這兩種體驗帶給更多人,也是這些年來支持我一直不畏艱難地推廣課程的初衷和動力。
當我們慣性的把注意力放在外界,我們漸漸不容易清晰地覺察身體的需求,身體的智慧也與我們漸行漸遠。在費登奎斯課程中,當我們藉著不斷在動作中覺察身體的感受,放下所謂的標準動作,用實驗的好奇心態在動作中探索身體的可能性,我們便會越來越容易覺察到身體的需求,讓我們有機會以行動順應身體的需求。這是一種藉由覺察回到內在,重新自我賦權的過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