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框架」是我們常聽到的語詞,意味著打破既有的限制和約束性。有趣的是「框架」的原意是提供支撐作用的結構。但甚麼時候原本該提供給我們支撐的結構,變成了我們的限制和束縛呢?
上週的動中覺察課程,我們藉由一系列的屈曲與滾動動作中,探索了身體用不同角度前屈動作的可能性。在課程結束後的分享時,有同學不確定地表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投機取巧,但我發現身體先往側邊一些再前屈,會比像仰臥起坐一樣直接前屈,還更容易更不費力」。這段話引起我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的探索動作後,當身體自發性的產生了新的前屈模式的可能性後,卻讓我們產生「這或許是一種投機取巧」的疑問。
「仰臥起坐」是我們很熟悉的體適能鍛鍊,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所謂最標準的作法。是不是因此當身體一擺出了「仰臥起坐」的姿勢時,我們就認為必須用那種方式來做才「正確」,其他的方式對我們都變成一種「投機取巧」而非新的可能性?這種最標準的作法,原本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提供我們支持的框架,久而久之我們反而卻被這種框架所束縛了呢?
在二元的世界中,我們很習慣地以二分法來賦予人事物一種價值判斷。然而「框架」是好是壞,「打破框架」又是好是壞,會不會都是一種相對而非絕對的價值觀?如何讓我們能夠接受框架帶給我們的支持,而打破框架帶給我們的束縛,而不陷入二元的既定價值中,我相信是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的所有層面中,都很值得我們覺察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