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動中」與「覺察」



費登奎斯方法的上課方式有兩種,一種稱為「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老師主要以口語引導學員在結構化的動作中探索,並進行各種身體感受的覺察;另一種為「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老師主要以肢體帶領學員進行各種被動動作中的身體覺察與探索。

這一期關於呼吸的動中覺察課程即將告一段落,在前天,也就是倒數第二堂課後,也有許多精采的分享。一位學員謝小姐提出了一段很觸動大家的心得。持續在進行重量訓練的她表示,雖然在每堂課程中,都聽到許多關於骨骼與身體覺察的引導語,但起初她還是慣性地把費登奎斯課程也當成一種肌力訓練課程。直到某一次課程中做了一個動作,和她在重訓時曾練過的動作非常類似,但讓她非常驚訝的是,在重訓中需要費力集中核心的力量才能做到的這個動作,竟然在動中覺察課程中,藉由覺察與感受不同骨骼的連結,就能夠輕鬆不費力的做到!她才首次體會到原來「覺察」真的能夠帶來力量。

其實這種「用熟悉的方法來做事」的慣性,我們都有;只是大部分的慣性並沒有被我們自己所察覺。

正如另一位經常頭痛的學員蔡小姐,發現她在某堂課程一開始,首次覺察到自己肩頸竟如此緊繃,這個新發現讓她陷入擔憂中而無法專心上課;隨著課程的進行她才漸漸放下擔憂,投入動作中身體感覺的覺察。沒想到整堂課結束後,她整個肩頸胸腔都變放鬆而開闊。在這個例子中,她發現自己慣性的傾向是「擔憂身體哪裡不對勁了」。

在「釋放疼痛」一書中作者莎拉華倫提到,「長期疼痛會造成神經系統的適應性改變,進而增加疼痛的感覺…當我們受到疼痛刺激時,真正主宰疼痛帶來的不舒服的,其實是我們回應疼痛的方式。壓力使我們以更激烈的方式回應,讓經驗變得更糟」。這也和神經可塑性有關,當我們面對壓力事件,而以更激烈的方式回應時(例如發現身體緊繃後,加上心理的擔憂),會讓整個經驗變得更糟(沉浸在擔憂中)。相信我們大家都曾體會過類似的慣性經驗。

另外,前述的謝小姐也表示隨著一堂一堂的課程,她發現除了「覺察」之外,她對「動中覺察」的「動中」這兩個字,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她發現過去的她好像一直在追求一種「固定的」狀態,也就是說彷彿只要她能學到某些「好的」方法,她就可以讓自己達到一種「好的」狀態。也就是說有一個「固定的」、「好的」標準在遠方,需要去追尋去達成。現在她發現到原來在每個動作中的每一刻,只要保持覺察,身體就都保有自動調整「變好」的可能性。她表示「在這種動態的狀態下,就保有一些探索的空間」,那個「固定的」,要達到的標準,被流動的「動中」的「探索空間」所取代了。

神經可塑性,幫助我們越常做的事情變得越容易。因此我們可以藉由動中覺察的練習,讓我們學習有意識的選擇,在我們的生活中帶著覺察看待身體以及人生;帶著探索的心態,讓自己從慣性地「必須朝向固定性的目標」,走向「在生命的流中,順流而行」,相信我們的人生會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6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