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應該」與「想要」



上週提到費登奎斯博士說過「如何認識自己呢?就是要學習行事為人不是出於必須,而是如其所是(by learning to act not as one should, but as one does)。然而我們很難分辨甚麼是我們覺得必須去做的事,甚麼是我們自己想做的事」。這周想和大家進一步聊聊關於這個「應該」vs「想要」、外在權威vs內在權威的主題。

正如《成為有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的,「從我們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被塑造….我們從最早期的童年得到的習慣,不論是有意或無意中養成的,都為我們做好準備,去符合這種由成人組成的社會」,也就是說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必須調整自己的行為去符合這個社會所認同的標準或規範。這些規範或標準,也就是一種外在權威。而對於從小就是乖乖牌的我來說,服從外在權威的要求與標準,是一種被讚賞的行為與美德,我想大家應該都對這個概念不陌生,甚至我們已經把這些來自外界的標準內化了,某種程度在心中形成一把名為「應該」的尺,不管是對自己或他人。而「應該」這個概念的背後也經常默默地和「正確」這兩個字經常綁在一起。

「在所有無法去做的事中,都有一種『應該』比『想要』更為明顯的感覺。….我們有時無法將我們的動機化為行動,是因為我們只是模糊的想要它;我們有「應該想要」的感覺,而不是「純粹想要」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去執行任何事,因為「應該」已經包含了「我不想要」的元素;「應該」與「不應該」所帶來的感覺(sensations),都具有抑制(inhibitory)的特性」。費博士的這段話,更精闢的把「應該」和「想要」的概念做了細部的釐清。

當我們不斷地把「外在權威的要求與標準」,內化成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的自我要求,久而久之我們對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會變得越來越模糊且不熟悉了。

當初我會報名參加費登奎斯的師資培訓,是來自內在直覺強烈的驅使。在對這個方法完全沒有接觸過,不明就裡的情況下,我的頭腦無法理解為何內心會有此種強烈的渴望,因此我便先報名上了幾堂工作坊。在其中的一堂課中,老師提到當年她的老師告訴她”費登奎斯方法是教我們找回內在權威的方法”,這句話讓我有如靈光乍現一般:「這果然就是我該學習的方法」。

在歷經四年800小時的師資培訓中,在培訓剛開始沒多久,發生了一件對我在內在權威的探索與學習上具有指標意義也滿有趣的事,可以瞥見我的老師除了提醒我們在課程中,隨時都傾聽自己身體的需求之外,如何把「內在權威的學習」整合在他的教學中。首先一天六小時/一週五天的培訓,很容易讓大腦的感覺資訊過載,因此某一天老師告訴我們:如果你真的覺得太多了,可以允許自己回家休息。那個當下我很驚訝,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聽過任何一位老師告訴我,如果妳累了真的可以回家休息。那天下午,我真的史無前例不帶罪惡感地讓自已回家休息了。我把這件對我來說很震撼的事情和我的朋友分享,她半開玩笑的說:「這也是來自一位權威人士給妳的許可!」

她說的沒錯。但是從那一天起,我在上課時開始會注意到自己當下的感覺和需求,並用行動去支持自己。從那一天起,我開始練習區辨「應該」和「想要」,用實際的行動找回我的內在權威。

但費登奎斯方法幫助我們學習區辨的深度和廣度絕不僅於此。這是一個親身體驗才知其中奧妙的一門方法,三月底起將舉辦新的一期關於呼吸的課程,誠摯邀請您來參與~

5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