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癒是大腦的本能—見證神經可塑性的治療奇蹟】,這本書談的是大腦獨特的自癒方式。整本書列出了很多過去認為不可治癒或不可逆轉的問題,因為神經可塑性而得到改善的案例。書中,作者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醫師用了一整個篇章來介紹費登奎斯方法,以及曾經藉由學習此方法,而獲得改善的中風及腦傷病患的例子。書裡也節錄了一些費登奎斯方法中非常核心的原則,例如:「動作的覺識(awareness )是改進動作的關鍵…在動作的成功與否上,身體的動感覺識(kinesthetic sense)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負責把身體和四肢在空間的位置立刻回報給大腦」、「區辨動作之間最小的感覺差異,可建構大腦地圖…刺激很小時,最容易區辨。摩謝訓練學生用很小的動作刺激自己的感官,好讓這些小刺激劇烈地加強他們的敏感度,再讓這個敏感度回過頭來改善他們的動作」、「放慢動作使你能觀察到細微的變化,找出其中的差別,改變也才能發生」。或是像「越緊張就越學不到東西,所以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並不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而是”不能放鬆就沒有收穫”。摩謝認為意志力對發展覺察力沒有幫助,因為那只會增加肌肉緊張…經由自我覺察,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有多常不經意地用了很多不該用的肌肉去做一個動作」。
書中也舉出一些與我們現代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一些核心原則:「假如我們坐在電腦前面打字時,都會不自覺抬高某一邊的肩膀..所以打字久了頸子就會痠,處理的方式是學會重新區辨提升肩膀的肌肉,也就是讓肩膀的肌肉和打字的肌肉分離開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覺察到抬肩膀和打字這兩個不同的動作是同步在做的,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因此大家可以明白,費登奎斯方法並非一種動作訓練或是鍛鍊,而是藉由動作中的覺察來幫助大腦學習的一種方法。在每一堂費登奎斯課程中,我們運用緩慢而細緻的動作,提供感官更多可接收到的資訊,讓大腦中的身體地圖更明確。這樣的過程,我們喜歡將之形容為「用身體來做實驗」。整堂課程的動作設計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但做動作的過程卻沒有一定的標準或套路,學員們被鼓勵使用不同的力道、速度、幅度去實驗做同一個引導語的動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感知身體不同的感覺,大腦藉此學習並建構更完整的身體意象(身體地圖)。
很多初次接觸費登奎斯方法的學員會對這樣的實驗過程感到困惑不解。這些困惑可能來自於習慣了主流社會從小對我們的一致標準與要求--「做好做對」,或是對於立即可見的目標和結果,有一種慣性的期待,或是來自於對自己身體感覺的不熟悉。當然許多學員在第一堂課便看見自己身體(或心理)產生令人驚喜的變化,然而在我的教學歷程中最讓我讚嘆的,就是來自那些一開始原本「無感」的學員,在持續上課後所產生的那些她們自述「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身心更放鬆,甚至與家人互動的方式也不同了」的改變。
費登奎斯博士曾說:「真正重要的學習,是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去做你原本知道的事情。你所知道可以做已知的事的方式越多,你就有更自由的選擇。你的選擇越自由,你就越是一個人類」(The truly important learning is to be able to do the thing you already know in another way. The more ways you have to do the things you know, the freer is your choice. And the freer your choice, the more you're a human being) 我想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只知道一種方式做事,我們就只有一種選擇,我們就永遠不知道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記得今年初在一堂動中覺察課程中,看到一位學員在持續用同樣的姿勢和角度做動作一段時間之後,放下努力開始允許自己實驗不同的角度,反而更容易做到。課後我感動的和大家說了一句「實驗的精神不只用在上課,也可用在生活中」。這句話可以總結我學習費登奎斯方法以來,最大的幫助!或許就是神經可塑性的作用吧,當我學會允許自己在動作中做實驗,放下努力達到目標的意圖,我發現在生活中我對人事物的看法也有了更多的彈性。正如在今年重回職場那半年的前工作中,我也經歷了費登奎斯方法對我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從能夠覺察到自己舊有的慣性模式(完美主義)跑出來,到實驗不同的做事方式和心態,更深刻的體認到自我價值不是來自外在,找回更多的內在權威。
人生中我們每天都面對各種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足夠的覺察力,去捕捉我們那些不合時宜的框架/標準/期待,我們就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做法/看法,活出更自由的人生。就像費登奎斯博士所說的,我們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能活出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