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從身態改變心態】



費登奎斯博士有一本書,名為「The Potent Self」,1998年在台灣出版時名為「從身態改變心態」,2018年經過不同譯者重新翻譯後出版,更名為「成為有能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在探索各種心理狀態(如渴望被讚美,或是自己內在想做的事與真正做出的事不合一…等等)如何影響了我們,不僅產生各種強迫性的情緒與習慣,同時讓我們無法發揮本有的能力。同時他教導我們從動中覺察課程(包括功能整合課程)這些最簡單的動作中,找回大腦自發性的學習。在書背有這段文字「只有透過身體學習來的經驗,才能完全去除寄生性的情緒與動作慣性,找回最單純的動機,培養有效的學習方法,喚起有能而成熟的自己」。

在我每一堂新課的簡介中,我都會提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一直讓我想到「本自俱足」這四個字。在費博士原本的書名The Potent Self中,沒有提到「成為」二字,我的理解是我們不需要去「成為」有能的自己,只要去除那些造成我們強迫性的情緒和動作慣性,我們就能夠回到那個本自具足的自己,也就是有能的自己。書背所提到的那段文字,不只是費登奎斯方法非常核心的精神,對我來說也有很深刻的個人體驗和情感,因此也讓我每堂課都會提到這本書。

而另一種書名的翻譯「從身態改變心態」,其實我覺得也很好,很直白的把上述的內容呈現出來,很簡要的敘述身與心的關聯,也就是從身體動作的練習而改變心理/情緒的慣性。最近我收到了兩位學生給我的回饋都與他們如何「從身態改變心態」有關,看了兩位的分享,都瞬間讓我真的熱淚盈眶,因為這些回饋讓我憶起當初自己投入教學分享的初心。

一位學生表示從動作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中,整堂課下來她感受到最大的收穫是在於「接受」的這件事,因為從事助人專業的她,慣性地關注在給予和付出。然而如此由衷樂意付出的她,卻曾遭遇過讓她感受胃部似乎被刀捅了一般,不被接納而喪失自信的負面經驗。在上週的那堂呼吸課程中,她突然察覺到原來自己內在有一種從來沒有被自己聽見的聲音:「放鬆下來接受回饋在我心裡會覺得,是不被允許的,不可以」。她原本以為自己對人有一種疏離感,是來自那次不被接納的創傷經驗,但在呼吸課程中她發覺原來不接納自己的可能是自己。這一段是來自她美麗的文字:「因為可能過去曾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經驗持續作用著,自己心中柔軟的地方,痂的覆蓋使互相的流動摻雜著刺痛的緊繃與不自主的疏離感,也許最疏離的就是自己與自己,也或許我一直不願意去看我自己的內心,而做了太多,也許根本本來就夠了呢?根本沒什麼是「必須」做的。(想做的)就去做,這種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感覺」。

另一位同學提到:「老師常常講『照亮慣性』這個詞對我而言非常有意義的,我認為它意味著人有『自由』的可能,這個詞給我的另一層啟發是:我們僅是去「『照亮』、去『看見』它, 但不意圖使它改變。當我發現我的某些慣性模式時,我不去批判、擔憂或想任何解決方案,這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啟發——我只是觀察,卻不意圖改變,但過程中卻可能帶來意想未到的改變。例如我從放鬆慣用手的過程中放鬆了脊椎,這樣的意想不到,讓我再次體會到『意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而 『放掉意念』卻可能帶我們到未知的新領域」。

這兩位同學形容的都是「從身態改變了心態」或「心態改變了身態」的體驗。讓我憶起這些年來我如何從身為單親媽媽的生存議題,讓我曾經十多年來在職場的工作中幾乎耗盡能量,在那些強迫性的身心慣性中掙扎著,直到藉由費登奎斯這些身體動作的練習,重新和身體連結的這個歷程。我很感動也很感恩在我的學生身上也能看見他們察覺了以往沒有覺察到的「身與心」的慣性,以及在這些單純的動作中,找回我們與身體的連結。

4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