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淺談慣性模式】




這周有兩位學生都剛好提問了關於慣性模式的問題,想說也來淺聊一下慣性模式,與大家分享。

第一位學員提到「老師,為什麼我們要改變原有的慣性模式?難道我們的慣性模式都是不好的嗎?」

答:所謂慣性模式,也可以說是習慣;當我們越頻繁使用的模式(不論是行動、思考或是情緒感受),大腦就會幫助我們把它變成不假思索的自動化模式,也就是「越常做越會做」的原因。

因此專業的養成也很倚重於慣性模式的養成,例如專業的運動選手們的全身肌肉/動作的協調,都被訓練成一種能夠達到該項目最好表現的模式。然而擲標槍選手與游泳選手所需要的模式卻是不同的。擲標槍最優秀的選手,可能在游泳項目中就無法表現到最佳的狀態,這也是慣性模式所形成的限制。也就是說,慣性模式越強,我們就越沒有選擇性/適應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有選擇性以及適應性,不管是過年吃年夜飯需要伸長手臂去夾桌子遠方的菜餚,或是發生火災時需要在地上匍匐前進,都需要我們的身體各部位能夠彼此配合、有足夠的適應性才能做到。如果我們的動作模式(肌肉與骨骼)長期因某些原因而形成了特定的慣性或是有多餘的費力,我們就會少了足夠的適應性,也會讓我們能量內耗,久而久之便會造成疼痛不適。

而費登奎斯方法能幫助我們的,就是去照亮並且改變那些限制了我們的選擇性與適應性的慣性模式。

另一位學員問道;「為何老師上課的引導語是用一腳踩地讓骨盆被連動而形成轉動,而不是直接要我們轉動骨盆就好,這兩者有何差異?」

答:費登奎斯課程幫助我們改變慣性的方法,就是去探索中動作以及動作中的身體感覺,這些探索可以提供大腦豐富的感覺與運動的訊息,讓大腦有機會重新連結新的神經迴路。

而這些探索,會在每一堂課程中的動作以及引導語中發生。上過課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到,費登奎斯的動作大部分是我們很少在生活中做的動作,另外則是在生活中看似做過,但引導覺察的重點或是動作發生的過程,卻是生活中不被我們所熟悉的。例如我們在許多肢體運動課程中常見的轉骨盆的這個動作,在這堂課程中藉由單腳屈膝,腳掌往地板方向施力,讓反作用力沿著腿的骨骼上傳到骨盆,進而帶動該側骨盆抬起往對側轉動。這種由遠端(腳)發起的動作,與近端(骨盆)發起所使用的肌肉模式不同,這些訊息有助於改變我們骨盆周邊肌肉的原有的那些未被察覺的費力模式。

費登奎斯是一門有關大腦學習的身心學課程,歡迎大家親身體驗~

8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댓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