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資培訓的第一年,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論是「動中覺察」或是「功能整合」課程結束起身後,在站立中在行進中,都花一點時間去感覺一下身體此刻的感受。正如課程中所有的平躺休息時間一樣,這些都是讓我們的大腦有機會從剛才「在動作中覺察身體感受」所獲得的資訊去進行整合的時刻。老師也特別提醒我們就保持自然的現狀,在這樣的狀態下去感受,不要刻意做伸展或測試的動作。
而在這些年的教學及做個案的經驗中,特別是在功能整合個案課程結束後,我發現有些學員在起身後,察覺到身體不一樣的感覺時,會有意無意地做些伸展或是像測試的動作,或是一些更不易察覺但意義卻類似的動作。例如在近期的「喚醒逆轉力」動中覺察課程中,有一次課後走路的整合時間也結束,大家開始分享課後感覺時,有一位同學始終站著聽其他同學的分享,輪到她時她先向大家道歉說:「因為我剛才走路時感覺腿部的支撐不見了,感覺有點奇怪,所以我想藉由站久一點來把從前的支撐感找回來」。
又例如在一堂功能整合課程結束後,另一位學員在開始走路整合時很快就告訴我,她覺得腰部的感覺不一樣了,好像骨盆又變前傾了,所以她要趕快自己再調整姿勢讓骨盆不要前傾。在我進一步了解後,原來她長期腰痠,自己看書發現應該是骨盆前傾的問題,所以她後來會養成習慣去調整腰椎和骨盆的角度,好讓骨盆不要前傾。就我的觀察,在那個當下她的骨盆並沒有前傾的現象,同時我看到她在不費力的狀態下,走路的姿勢比上課前更挺直了,因此我請她先不要自己調整姿勢,就讓自己待在這種「感覺骨盆前傾」的狀態下,並引導她開始去注意身體的其他部位現在的感覺。才過了幾分鐘,她便開始感覺到其他部位的改變,包括肩膀更鬆、兩條手臂好像垂掛在肩膀上,上下背部的肌肉也是放鬆的,同時她也感覺到走路時腳掌踏地更踏實的感覺,好像在腳踩地時能夠一路支撐到頭部。這時候我請她再去感覺一下骨盆的感覺,她說她覺得很奇怪,雖然感覺骨盆位置是前傾的,但她的腰部卻沒有以前骨盆前傾時那種痠痛,腰部反而是很輕鬆的。她表示從前她必須費力地讓自己挺起來,但現在這種挺立的感覺卻是輕鬆不費力的;她也不用刻意費力地調整骨盆,腰部在這種姿勢下,自然就是放鬆的了。
在費登奎斯的課程中,不管是課程中間的平躺休息,或是課後的站立走路,這段時間,是大腦整合資訊以幫助我們回到身心自在的可能性的時刻。這兩個事件,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慣性模式不只存在於我們生活作息中,在我們的情緒/心理狀態中,也在我們的身體裡,時刻影響著我們。雖然同學們在概念上早都知道讓自己處在這些寧靜的時刻中感受身體,是很好的整合,但「慣性模式」卻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讓我們不自覺地設法把自己帶回舊有的熟悉的感覺和狀態。 讓我們一起在心中打開一個「允許」的空間,允許不確定性的存在,允許自己現在的”不完美”或”不一樣”,這些允許就像自我接納一樣,接納我們當下的狀態,不管那種感覺是很好的或是不習慣不熟悉的,去相信身體是有智慧的,相信自己的內在力量,而不去設法改變甚麼或調整甚麼,在這個當下接受一切「如是」,這種「如是」會為我們找回輕鬆不費力的內在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