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是誰—探索身體中的自我意象」的線上課程,上週的第三堂課是關於頭頸和胸腔關係的探索。這堂課也是在很簡單的動作中做許多探索。因為每個人原本慣性模式的差異,做完每一堂動中覺察課程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有同學發現身體左右兩邊的自我意象差很多,在做同一個動作時,一邊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動作時是來自整個骨架的連動,另一邊骨骼的意象則很模糊,只能感知到局部的動作。而骨架很清晰的那邊起身走路時也則大都感受到明顯的穩定和輕鬆。也有同學發現這些單純的動作做起來竟然讓她發現身上肌肉的緊繃超乎自己的想像。有同學則透過這堂課的某些動作對於自己頭眼協調的狀態有更多的了解。最讓人動容的是一位學員表示,課程結束後在站立起來的那一刻,她發現自己有種泫然欲泣的感動,因為不知多久沒有過這種可以輕鬆地抬頭挺胸走路和輕鬆地呼吸了,從事培訓工作的她,向來在講台上需要注意自己的站姿。但肩頸的疼痛緊繃讓她無法輕鬆的挺立。而做完這堂課她發現肩膀變得很輕,好像不見了一樣。
上述學員做完課程後的身體變化或自我意象的新發現,都來自在課程的動作中持續對身體感受保持的一種覺察。和一般以動作為主的身體課程最大的不同,便在費登奎斯課程中,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可說是一個覺察身體的工具或過程。
費登奎斯博士說「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在潛力都遠大於我們表現出來的自己,而且那些潛力是自己主動潛藏起來的,原因就在缺乏覺察」,「如果能夠讓一個人覺察到自己在空間中的身體,覺察到那些已經變成第二天性的慣性緊繃,以及覺察到骨骼的形態,並廣泛地重新進行動覺的教育…藉由每一次對隨意肌和關節的認識與矯正,並確保不再做那些過去會無意識去做的特定動作,身體的長度會增加,體形會更為直立,關節、脊椎與頭部都會趨向理想的形態。身體會感覺越來越輕,以致於感覺好像在空中漫步一樣」(成為有能的自己p193)。
實際上,動作和感覺,也是神經可塑性重要的要素。這邊和大家分享網路上這個淺顯易懂的關於神經可塑性的影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