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變觀點,創造不同結果~

今晨起床在例行公園走路時,我發覺左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特別緊繃,連帶小腿到腳底都有種緊繃感,快走時不適的感覺,好像足底快抽筋一樣。我立刻覺察到自己討厭這種感覺,腦中正快速地開始思考要趕快回家,做一些拉筋的練習,好趕快去除大腿後側的惱人緊繃,但我才正要開始走路而已,不想這樣就回家。於是我開始實驗把注意力重新回到身體,讓自己安住在這個狀況中。

我開始覺察兩腳掌落地時的重量,以及每跨出一步時,從腳跟著地到腳跟離地時,整條腿後側從髖關節到腳掌的線條。我發覺兩腳落地的重量不一樣,也發覺腿後的線條是動態的。在我左腳跟離地準備跨步向前,重心落在右腳掌時,左腿後側這整個線條感覺上是延伸的。當我就這樣持續把注意力放在這些部位,大約兩分鐘後,我可以感覺兩個腳跟在行進中更能承接身體的重量,而左大腿後側的緊繃也就消失了。

這種覺察帶來身體的改變,對我來說是很熟悉的。學習費登奎斯的這些年來,我的身體也持續在回應著我的覺察。這種覺察也幫助了我的教學,記得上次曾提過在一對一的動中覺察課程中,這位學生在進行引導語的這個動作時發生困難--「(站立時)右膝蓋彎曲,讓右腳跟跟著離地」,我觀察到她兩邊的大腿都有過多的費力,這種費力讓她無法協調兩邊大腿前側的張力,讓右膝蓋得以彎曲,因而身體的重心也可以轉移到左腳掌,讓右腳跟可以離地。因此我把引導語由原本的「彎曲膝蓋,腳跟離地」,改為「讓膝蓋後方,大腿小腿的角度變得越來越小,讓腳跟被帶著離開地板」,這個新的引導語讓她放掉了大腿前側的張力,能夠輕鬆的彎曲膝蓋讓腳跟離地。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因為「讓膝蓋後方的角度變小」這個引導語,讓她的注意力從大腿前側被轉移到膝蓋後方,也讓她不落入原本大腿前側的慣性費力模式,而產生新的可能性。就像我把注意力從膕旁肌的緊繃,轉移到覺察在行進中整條腿後側的線條一樣。

改變觀點,改變結果。我始終認為,人生最大的自由在於我們永遠可以改變自己的觀點,不論是在生活的困境中,或是在身體裡。費登奎斯說過「矯正是不正確的(To correct is incorrect)」,與其專注在困境中(不論是逃避困境,或是想努力地改變困境),不如打開新的視野、新的觀點,或許更能創造出新的結果。





2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