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適合自己的是甚麼?


最近朋友和我提到,她今年剛滿30歲的兒子說他人生座右銘是「事情不是做得最少,就是要做到最滿最好,沒有中間」。她說她很驚訝兒子有這樣的價值觀,同時也解釋了為何他在許多該做出選擇或行動時,他總是百般拖延而不去做,原來如果認為這件事自己恐怕沒辦法做到最好,他就會遲遲不踏出第一步。

這個座右銘也讓我想到,花最少的力氣不見得代表最有效率,花最大的力氣也不見得可以做到最好。人生和動作都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套標準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對甲最適合的,並不見得適用於乙。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似乎我們都可以再重新檢視自己是否迷失在外界的標準與期待中,而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是甚麼?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最適合自己的又是甚麼?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感覺和真正想要的,我們該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然而費登奎斯方法,在幫助我們重新學習找到「最有效率的模式」這件事上,是完全的個別化的,它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在,藉由動作與覺察,去發現對「自己」來說甚麼是最舒適的或不舒適的。我們也因此越來越能區辨出內在更多不同面向的感覺,也更能夠描繪出屬於自己更完整的感覺光譜。最終我們的神經系統,也能幫助我們組織出屬於自己也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率的模式」。

15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