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費登奎斯方法與自我實現

Updated: Mar 26, 2022

「健康的人就是能充分活出其不宣之夢(unavowed dreams)的人….他們學習認識自己「如何」行動,於是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大量活出他們的不宣之夢,有時也包括公開宣布的夢想」

摩謝 費登奎斯博士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層次。其中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最大潛力,活出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費登奎斯博士也提到:「健康的人就是能充分活出其不宣之夢(unavowed dreams)的人….他們學習認識自己「如何」行動,於是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大量活出他們的不宣之夢,有時也包括公開宣布的夢想」(請參見「身體的智慧」一書第四章)。


也許你會疑惑:費登奎斯課程不是躺在墊上或「費登床」上做動作嗎,和自我實現的關聯在哪裡?為什麼學習認識自已如何行動,就能夠活出自己的夢想呢?


這必須從幾個觀念來談:第一個是「慣性模式」,這是指我們用來回應外界不假思索就自動出現的肢體/心理/情緒的反應。有些慣性模式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有效的做出反應,但有些慣性模式卻是無益的。這些無益的模式和我們社會化的過程很有關;包括從小我們被期待要去符合主流教育與權威人士所設定的標準,因而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阻礙了自己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或夢想;另外像我們經歷過的各種重大生命事件,也都會在我們的身心留下一些印記或保護機制,而這些壓抑或保護機制,會在我們的身體上以一種慣性的不必要的肌肉緊繃或行為出現。


第二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在課程中我曾與大家談過的「分化」的概念。在嬰兒期的發展中,一開始我們是使用大肌肉,例如用整個手掌以及五根手指頭一起去抓握東西,漸漸地才能夠分化出使用小肌肉的能力,例如運用大拇指結合食指來作出更細緻的抓握。這是指肢體動作層面的分化。然而在費登奎斯方法中,也提到心理層面的分化,也就是指能夠將自己的情緒和外在的環境做分化。舉例來說,能夠辨識出自己從小和父母不良的互動關係(這是屬於過去的/外在的事件,對今日而言是一種外在「環境」),與自己現在跟伴侶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區分,而不把過去和父母之間的情緒或各種情結,帶入現在的婚姻或情感關係中。


這裡有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帶著來自「過去」的行為、態度、信念和想法,來回應「現在」所發生新的人事物境時,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在當下活著,我們只是一直停格在過去而已。這樣如何能活出自己,實現夢想,做想做的事情呢?而通常這也是因為我們無法做出情緒與環境的分化,才讓我們無意識的帶著來自過去無益的慣性模式,來回應今日的人事物境。


費登奎斯方法對此的策略,即是不斷透過「動中覺察」以及「功能整合」課程,學習提升我們對肢體慣性模式的覺知力,練習各種分化與不分化的動作;這些動作連結我們的神經系統,啟動新的神經迴路。如此藉由大腦神經可塑性的作用,漸漸地許多過去屬於「無意識」之下做的事情,就越來越能夠「浮上檯面」;而像這樣,當我們越來越清楚自己正在做甚麼,我們就越能夠活在當下,不浪費力氣在無用的慣性當中,我們自然就更有餘力能夠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滿心期待著,有更多的人能夠藉由費登奎斯方法,進而活出屬於自己的「不宣之夢」。



8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