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Radha Kang

費登奎斯的「為」與「無為」

Updated: Mar 26, 2022






今年上半年的課程已在五月底告一段落了。自從去年開課以來,這次課程帶給我最多的感動和成長,忍不住要寫下和大家分享。


這次的主題是關於「穩定性」的探索,兩個月的課程有新生,也有連續上了三四期的舊生。當初設定這個主題,是因為自己從過去十五年的靈性追尋中一直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身、心、靈密切相關,這麼多人都想找到改善或提升自己身心的方法,這其中到底有沒有一個核心共通的關鍵問題,能夠對這三個層面都有所幫助?


過去積累的許多片狀的資訊和體會,在我參加了費登奎斯的師資培訓這幾年的過程當中,逐漸整合成一種理解:所謂「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然而我們身為人的一種慣性思考卻是「期待自己面對的外境永遠是我所喜歡的」,這兩者似乎也就無可避免的形成了一種永恆的拉鋸。因此,我們終其一生不斷做各種努力,來驅逐或避免負面的外境(若無法驅逐,我們則發展出許多內在心理機轉,讓自己不用去面對它)。這些對於現實狀況的抗拒,在我們的身心都會留下印記。


在各種修行的法門或心理學中,針對這個現象都有許多探討和對應的方法,每一種都有其功效。然而,我從費登奎斯方法中觀察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它並不去探討,也完全沒有要想辦法去對治這種現象,全副的精神只放在專注在動作當下的自我觀察和覺察中,而光是這樣,竟然就讓我們的身心在不知不覺中改善了。(備註:這一切多虧了人類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這部分在我每期課程的第一堂體驗課中皆會進一步說明)


因此我希望能夠過這7堂課程,讓大家從臥姿、趴姿、滾動、從躺到坐到行走,在日常生活的各種角度中,去覺察自己從靜止到移動的狀態,去探索自己平常是如何面對身處穩定到不穩定狀態的轉換,從中更了解自己,進而能夠學習到放下不必要的抗拒和費力,更自在的面對不穩定的處境,在其中有著泰然的穩定感。


在這七堂課程中,我享受的看著每一位同學彷彿在靜心似的沉浸在覺察當下每一個動作所帶來的身體感受中,每一個瑜珈墊上,都彷彿靜靜地在展開著一支支美麗的即興獨舞。每一堂課後的分享,同學們也都會談到一些收穫和改變,除了很具體的肢體上的變化外(例如長期僵硬的脖子變得更能自由轉動、睡眠問題有改善、視野變寬、耳朵變靈敏、以往做不到的瑜珈動作變得容易了等等),讓我更驚喜的,是在這半年來的每一堂課中,看到同學們更能夠傾聽和尊重自己身體的狀態和需求,在自己做不來或是需要休息時,能夠允許自己用行動呼應內心的需求而停下來休息,更能愛自己;還有同學分享到:在某個反覆都做不到的動作中,覺察到自己身體有個部位在該動作中出現了不必要的用力,當他把放下那個不必要的費力後,動作就能夠流暢地做到了。


這個分享當場讓我非常感動!因為它完全闡釋了這一期課程的終極目的!生命是流動/變動的,這種流動會帶著我們往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當我們費力的想抗拒來到面前讓我不舒服的人事物境時,這種費力反會讓我們停滯不前,甚至讓我們離目標更遠。就像在「動中覺察」的課程中,當我一直拼命費力的想去做到那個做不到的動作,而在肢體上就會產生某種緊繃,殊不知那種緊繃正是阻礙我們做到那動作的來源;當我放下那種費力時,反而就做得到了。


費登奎斯博士說「當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做甚麼,我們就能做任何事」,這句話原意是在我們做動作時,如果能夠充分的對自己保持覺知,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自我意象就會增加,我們的肢體也就越能最有效率的做出我們原本想做的動作。我認為這句話其實更廣義的來看,幾乎完全能闡述費登奎斯方法的本質精神,就是:透過肢體動作來了解自己,放下各種違背自己本意而去討好別人、符合別人期待和別人競爭等等的不必要的費力,找回本然的自己,接著本自俱足的潛能就在身心層面能夠自然地有所發揮。


費登奎斯方法的「為」(活在當下的做練習動作),與「無為」(不帶著改善自己的期待或企圖心去做動作,只是觀察當下動作中的自己)。正如一位學員和我私下的分享:「我深深覺得費登奎斯的價值真的除了身體上的體察,更深一層的是生命的擴展和更多的可能性…沒有什麼是不變動的,也沒恆長的美好,讓一切如其所是,才是生命的真相吧!」。



13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