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迎向更多的可能性」系列課程,在上週告一個段落了。這八堂課程的規劃分別是從核心、呼吸、聲音、顳顎關節、慣用手等角度,去了解我們對自己身體使用上的慣性模式。在這期的課程中,我們也針對自我意象有了更多的探討與了解。
在大腦皮質層對應身體部位所佔有越大空間的部位,其感覺和動作越精細,是1950年神經外科醫師潘菲爾德依照此原理所繪製的,就像是大腦對我們的身體所認知到的意象。費登奎斯方法所謂的自我意象,就是這樣的身體意象。運用數以千計的不同課程,從各面向與角度增加腦中對身體的意象,再藉神經可塑性,從大腦自發學習並產生改變。
這期在聲音課程中,我們運用呼吸和聲音去探索了鼻腔中鮮為人知,被鼻甲區隔出的六個通道。上完課,大家感覺鼻腔通了,呼吸更順暢;也有人感覺眉心頭頂的區域也打開了,全身感覺整合了。而在慣用手的課程後,當下感覺兩手的大小、厚度都顯著不同,回家後效應持續發酵,在做家事的時候,能明顯感覺自己的手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使力。
在接觸費登奎斯課程之前,在心理和心靈層面我有很多年的探索經驗。但對於身體,我向來習以為常也不在意。我有幾根肋
骨,它們是甚麼模樣?跟呼吸有甚麼關聯?骨盆、髖關節又是甚麼形狀?我不是那麼關切。但這幾年的練習後,去年我很興奮忍不住和學員們分享:我身體裡的小白(骨頭人的暱稱)長出來了!在動作中,我能夠清楚的察覺到我骨骼的擺位和連動。
現在的我,憑藉兩腿股骨頭在髖臼中的不同感受,走在同一條路上能察覺出過去15年來從未覺察到的路面傾斜;不慎扭傷腳踝時,能夠憑藉兩腳行走時肌肉的不同張力,察覺出傷腿筋膜被過度拉扯的方向,得以緊急自救調整回來。在費登奎斯方法的練習下,我和身體連結的那份覺知,已遠超出我過去的認知範圍了。
在費登奎斯方法中,每堂課只是簡單的躺在地上,按引導語來動作,觀察身體的感受,狂奔的心靈也能安住在當下。在學員的臉上我看到那種活在此刻的恬靜和安然。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思靜下來了,自我對話和慣性心理模式更有機會浮現;而同時自我意象也變得更清晰,和身體更能連結後,感覺和動作也就能夠更細膩而流暢。這種自我意象其實遠遠超過身體意象的層面,也涵括心理與心靈的層面。這是費登奎斯方法的本質為何如此豐富又充滿流動性的原因。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