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是誰—探索身體中的自我意象」的線上課程,上週的第二堂課是關於顳顎關節的探索。
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骨和頭顱骨的關節,讓下顎骨在說話、咀嚼和打呵欠時可以順利地活動與運作。然而我們常聽到許多人患有顳顎關節障礙(或稱為顳顎關節/肌肉疼痛機能失調症候群),就是該處的關節盤在下顎骨活動時發生變形或異位。最重要的是顳顎關節的障礙會帶來許多不適,像嘴巴張不開,或張嘴時會喀喀作響或會痛,頭頸部或臉頰肌肉痠痛影響生活、心情與日常功能等問題。
顳顎關節障礙與壓力有關,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網站衛教資料顯示這種問題「好發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的現代人,常熬夜,睡眠時間不夠讓咀嚼肌獲得足夠的休息放鬆,或是壓力太大,即使睡眠也是淺眠,在此狀態下口腔周圍的咀嚼肌群與脖子周圍肌肉仍一直呈現緊繃狀態,長久累積下,肌肉宛如長期劇烈運動後的狀態,因而產生張口、咀嚼、吞嚥疼痛的現象。或是壓力大時不自覺地咬牙切齒與牙關緊咬」。而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在一項針對顳顎關節疾病之認知的研究中,也發現顳顎關節障礙與壓力及情緒的高相關性非常顯著(王貞婷,陳弘森,周肇茂,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007)。
費登奎斯博士說「慣性的動作模式會堅持其習慣,就算努力去做不同的動作,也沒有用。所以我們說它具有強迫性」。如上述衛教資料所言,在壓力大時不自覺地牙關緊咬而形成的咀嚼肌群與脖子周圍肌肉所形成的緊繃狀態,也是一種慣性的動作與肌肉的模式。而這堂探索顳顎關節的課程,正如所有的費登奎斯課程一樣,運用了「高度結構化的自我探索方式,或是在引導下的學習實驗。兩種方式都運用到基礎而核心或許有協同作
用的肌肉神經關係,以促進更健康、更有效的動作模式與姿勢」(身體的智慧,p.16)
這堂課我們分別在仰臥、側臥、趴姿、坐姿的狀態下,結構化的去探索上下顎的開合模式,與舌頭、眼睛、頭頸部協同使用的模式。學員上完課都覺得這堂課程
很有趣很放鬆,有同學一上課沒多久就開始不停地打呵欠。有人感覺起身後眼睛變明亮了、有眼球後方的空間「通了」的感覺。有學員則表示課程做到一半,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下顎左右移動的活動度差很多,有某一邊的動作好像大腦一片空白,好像對該方向的運動失去連結,不知道該如何讓下顎往該處移動。許多學員也發現對自己的舌頭在口腔中的張力,感覺非常陌生,無法讓舌頭在口腔中放鬆。還有學員表示,整堂課從一開始進行嘴巴開合時,感覺顳顎關節好像在很緊的橡皮筋上做咬合,做完之後感覺整個放鬆好像在棉花上做咬合,起身走路時可以感覺到第一二節頸椎好像具有彈性一般。每一堂動中覺察課程課後,我都會花許多時間和學員們進行討論與分享,這是我最珍惜的時間,不只學員間可以彼此交流學習,我也能從中更了解大家的學習狀態與需求。這周我們將進入自我意象課程的第三堂課,將針對頭頸進行探索,敬請期待。
附上顳顎關節障礙介紹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468Jh9aAY
Comments